主页 > 新闻 > 海城新闻 > > 正文

山东会馆与闯关东的故事(一)

在海城的会馆文化里面,曾经存在着五大会馆,被学界认为是明清时期北方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山东会馆原址位于三学寺西南,历史上曾有大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三楹,后殿三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仅余下了后殿。从2009年开始,经我市文管部门多方努力,报请上级批准,实行了异地搬迁和重建,如今的山东会馆复建于关帝庙东侧,环境优雅,气势雄伟,已经成为我市著名的游览景点和文化胜地。

我市重修山东会馆建设项目,委托沈阳建筑设计院,按照史料记载的会馆原貌设计,2014年完成全部技术图纸,2015年8月开工建设,由沈阳故宫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历经三年三个月,于2018年11月完成全部建设工程并投入使用。复建后的山东会馆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40平方米,总投资1100余万元。全部建筑包括山门、文圣殿、齐鲁堂、九间房、垂花门、游廊等。

山东会馆作为市博物馆的展馆区域,共设计了三个展厅,分别是孔子馆即文圣殿,内容为孔子与弟子讲学的情景再现、儒家文化的理念展示等;齐鲁堂即闯关东民俗馆,展现海城的主流民众和山东会馆来历、“闯关东”故事和旧时的生产生活风俗;海城历史馆即九间房,通过城市历史沙盘、图片与实物展示海城历史文化精品,这里也是海城现代文化的临时展厅。目前的展厅内陈列着海城著名书画家胡炜、李海滨的精美作品,供游人们品鉴与学习。在民俗馆展厅内,展列着中国著名界画家、海城人郝庆田老先生精心创作的老海城城区原貌图,其中街路、民宅、景观建筑等均根据史料记载的位置、样式、风貌等进行分析、比对,按照实物缩减比例进行复原,老海城的城门楼、会馆以及魁星楼等建筑,在原貌图上赫然可见、一目了然。

山东会馆院内,还存有一块品貌完好的碑刻,铭刻着“山东同乡会馆”六个大字的阴文。此碑是1932年,山东会馆重修时所立,记录着当时山东商人重修会馆的经过,同时记录了清初创馆以来,山东会馆以及山东商人的生存经历和发展历程的百年变迁史。碑刻的书法是民国时期海城著名书法家张文藻所书写,张文藻曾是海城第一批留学日本的官员。

据记载,山东同乡会馆是山东移民陆续来到海城后,经过了9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创业发展,直到清乾隆元年,才由来自山东黄县的一个同乡会率先发起的,地址在当时的天后庙里面,创建初期,还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山东会馆。据《重修山东会馆碑文》中记载,“……中经甲午、庚子两次兵焚,神像被毁、祭器无存……”。也就是说,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势力逐渐占据东北,山东会馆历经战火,屡经磨难,存留十分不易。然而,毫无疑问,会馆佑护的山东移民,在二百年漫长的岁月里,对海城地区各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据记载,山东是关东地区最大的一个移民输出地,可以说关东地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71%的人口来自于山东,每个海城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山东移民的基因,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语言和风俗。山东移民在海城20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使海城经济社会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全面的发展,山东移民的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更是深深镌刻在我们海城人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