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海城新闻 > > 正文

共绘美丽富庶新农村 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平坦的柏油路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彻底改变了“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历史;每到夜晚,路灯覆盖整个村落,让村民们不再为夜晚出行发愁;在初具规模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内,村民们正在食用菌大棚内忙碌着,为创造更富庶的新生活加紧生产……在西四镇前剪村,记者见到了一个美丽、富庶、和谐、文明的新乡村,其崭新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村经过五年的建设,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这一切不仅因为新的村两委班子务实创新,让村民们齐心奋进,更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村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前剪村的前支部书记佟明祥这样告诉记者。
       前剪村坐落于大辽河下游左岸,全村共有人口1129人,其中满族人口占62%,是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2016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成立后,在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明星的带领下,秉持“勤于政,民为先”的工作理念,在提高民生水平和打造特色民族村寨上取得了诸多令人满意的成绩。
       为提升特色民族村寨有序发展,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资金项目的使用,五年来共为前剪村投放资金4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赋予了动力,与村民们携手共同建设新农村。2016年和2019年,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利用民族发展资金,分别投资30万元和45.93万元,在前剪村实施了村路硬化工程,硬化道路总长度4920米,实现全村道路柏油化,彻底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题。2018年,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投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8万元,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实现了夜间照明全村覆盖。路好了,灯亮了,村庄美了,前剪村的1000多村民充满了幸福感。
       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水稻的产业模式,前剪村两委班子经过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确定出以设施农业为主导、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链条模式,以村民入股,资源整合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为助力前剪村设施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7年,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投放30万元的资助,用于前剪村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成了占地面积126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直接增加村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30余万元,经营户增加收入160多万元。2020年,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又投放220万元,实施前剪村设施农业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兴建食用菌大棚20栋,有效地推动了前剪村设施农业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为解决农产品的仓储问题,2019年底,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投资40万元,实施前剪村设施农业小区活动板房气调库建设项目,建设库存总容量1500立方米的气调库,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仓储能力。
        盛夏时节,走进西四镇前剪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稻田、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园区和一座座美丽的乡村庭院。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明星表示,借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前剪村在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将立足创新与发展,砥砺前行,为打造和谐、富庶、美丽的民族特色村寨再展新作为,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