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城市全面启动实施“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深挖独特优势资源,书写全新“海城质造”故事,奏响全面振兴新突破强音。海城的创新和实践一直备受中省直媒体关注,《央广网》《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新闻》《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纷纷报道了海城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创新作法和斐然成绩,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海城的文化底蕴深厚,早期的人类文明之光曾在这片土地闪耀,其后文脉传承延续千年。《光明日报》的两篇报道《敬惜字纸——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与日常》《科技解锁历史密码——“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印象》先后提到了海城厝石山公园的惜字塔和海城小孤山遗址,彰显了海城人对文化的尊崇,也成为海城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外界对海城文化内涵的探寻。
将优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海城着力推动“北纬40度上‘宝藏’海城的文旅蝶变”——《中国旅游新闻》以此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提到,近年来,海城聚焦“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全力打造商贸购物、休闲美食、体育赛事、夜间消费等多元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东北地区县域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2024 年,海城旅游收入达 120.1 亿元,同比增长 25%,接待游客 1617.2 万人次,同比增长 35%。海城西柳服装批发市场、三里桥烧烤、牛庄馅饼等成为城市新名片,海城发布的综合性旅游线路,让游客能深度体验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像海城高跷登上《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惊艳观众,提升了海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海城准确把握DeepSeek本地化的重点方向,对海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着力打造文体旅融合新标杆。
除文化和文旅资源外,海城的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前景广阔。《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以《华大科技+地域生态!海城向“世界南果梨之都”进发》为题,报道了海城市与华大集团合作,建设“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华大万物南果梨菌肥示范基地,推动海城南果梨这一特色产业迈入“科技 + 生态”双轮驱动新阶段。海城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放务实的营商环境,为基因科技与南果梨产业深度融合提供肥沃土壤;华大集团将充分发挥技术研发、数据驱动和产业化优势经验,为海城向“世界南果梨之都”进发注入强大动力。
“道士穿紫袍,头上长绿草、六仙拱一柱,出地变成宝。”海城市耿庄镇农民尚胜高兴地向《辽宁日报》记者介绍当地出产的紫皮独头蒜”。《辽宁日报》的报道指出,作为著名的“贡蒜之乡”,近年来,耿庄镇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围绕大蒜产业做足文章,不断引进独头蒜新品种,优化大蒜的种植方式,让大蒜成为耿庄蒜农们致富的金“蒜”盘。并重点介绍道:“今年耿庄镇大蒜种植面积预计达到5000亩,品种以独头蒜为主,3月份温度适宜,蒜农们开始种植蒜,差不多3个月左右的成长期,6月份就可起蒜,亩产预计可达800公斤左右,届时就会有全国各地蒜商前来收购。其中,大部分独头蒜销售至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山东等地区。同时,‘天蒜’和‘无臭大蒜’等品类也渐渐走入了高端市场,蒜农们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坐收红利。”
海城在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央广网》以《瞄准宠物经济蓝海 宠物箱包扬帆起航》为题,报道了海城市准确捕捉当前宠物经济蓬勃发展态势,成功引进“宠亿汇”(辽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宠物+饰品+文创+文旅”商业综合体,为传统箱包产业开辟新赛道,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将玉米秸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推动黑土地修复,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的报道指出,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将生物炭作为增效剂应用于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的企业,恒润农业自研了多项创新技术,如炭基生物肥料、低温有机物料腐熟剂、土壤修复菌剂等新产品。“恒润农业”也因此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深挖“北纬40度”资源优势 奏响“海城质造”振兴强音
相关阅读
- 【决胜双过半】大干快跑!西柳财2025-04-23
- 深挖“北纬40度”资源优势 奏响“2025-04-15
- 【奏响春耕“奋进曲” 】岔沟镇:2025-04-15
- 海纳英才 城就未来(七十一)| 再2025-04-15
- 【特别关注】4月17日,油价或将调2025-04-15
- 量体裁衣+贴心扶持!西柳镇全面激2025-04-02
- 高坨镇:打响越冬垃圾攻坚战 绘就2025-04-02
- 【民生关注】清明小长假火车票开2025-04-02
- 【城市精细化管理(272)】毛祁镇2025-04-02
- 【落实市纪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