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海城远古文明的足迹,首先应该去寻访海城小孤山人。
小孤山遗址,亦称仙人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遗址位于海城市东南45公里处的海城市孤山镇境内。遗址为一天然洞穴,因其地处小孤山村故名为小孤山遗址;又因其洞俗称仙人洞,亦名为仙人洞遗址。洞东南为青云山,西北为翠云山,对面即为小孤山。一条长长的清清的海城河从洞前缓缓流过。
据《岫岩县志》载:“在城西北七区蟒沟村之南山,与海界小孤山堡,隔河相对。山之西麓有洞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较闳敞,横瓦石墙。洞外有药王庙,洞内黑暗无底,土人有欲穷其境者,数人结队,笼烛而入。初进颇宽阔,掉背游行,绰有余地。但见石乳所结,万象罗目。再进则稍隘,越此又复宽阔。约行数里抵一河,水流汹涌,人莫敢渡。惟见对岸石门有光射入,洞内时有恶风鼓荡,如振雷霆,人皆相戒,不敢复入。每闻风声必有蝙蝠往来口洞,其大倍常。庙祝时一见之。其北有洞,差小,内供佛像,前有池,足供庙祝之饮。洞上横嵌一石,题曰‘玊洞’。”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只知道曾经有人在这个小小洞穴中生活过,而且只知道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离我们很久远很久远,早已久远得成了我们后人心中的仙和神。于是,人们每逢遇病遇灾遇难遇困之时,便去洞前跪拜祈祷,久而久之,洞前便有了“药王庙”和“四亲宫”,自此洞前香火更盛。据数年前发现的《重修四亲宫碑》记载,此宫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四年、嘉庆十五年和咸丰十五年,便先后重修了四次。然而,无论香火如何鼎盛,人们都无法从那缭绕的香烟中觅见到仙与神的一丝真容。直到1975年的那场地震。
正是发生于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区的那场7.4级地震,在给孤山人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将仙人洞旁的一块巨石震落,从而让一个已经隐藏在巨石之下上万年的洞穴裸露了出来。
于是,一支地质考察队率先走进了这个洞穴。于是,当一块古生物的化石,当一块石器和陶器的残片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才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些仙和神,其实正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祖先:我们小孤山人的祖先,我们海城人的祖先,我们人类的祖先。
1980年,鞍山市文物普查队对仙人洞遗址进行初次考察,在洞内捡拾到了古生物化石、打制石器、骨器、陶片等物。
翌年10月25日,辽宁省博物馆、鞍山市文物站、海城县文化局共同组成“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16天的试掘。
试掘测定,在海城河右岸,并列着三个由断层面构成的三角山端,洞位于中间的三角山端的坡角,是一个形态保存完好的洞穴。洞宽5.8米,洞深19米,洞后与落水洞相连。洞室面积约90平方米。洞顶有两个穹窿,最高的一个高出洞内堆积物顶面4.8米。洞内堆积最厚处在6米以上。堆积物顶面由洞口向洞内,由东壁向西壁倾斜。洞口处堆积物顶面高出洞前海城河河床(海拔150米)6.4米。洞的底板东高西低,由洞后部向洞口微倾,比后部两侧底板高出1.71米。
试掘中,在洞内靠东壁开3个4平方米探方,掘出古生物化石19种,出土石器300余件,并发现灰坑和炭屑。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采纳贾兰坡教授的建议,组织省、市、县及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发掘自6月13日开始,历时48天,对350立方米堆积物(约占洞内堆积物的70%)进行筛检。在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人类单个牙齿5颗,幼小股骨残片1段;石制品约1万件;骨角制品6件;穿孔兽牙等装饰品7件;大批动物化石和一些灰烬。在全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人和动物的骨骼、陶片、磨制石器、古钱币等遗物。
两次出土的遗物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动物化石。在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中,除少量鱼的脊椎骨、鳖的腹甲、蚌壳碎片和鸟的肢骨外,主要是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头骨、下颌骨、肢骨等,计有7目14科28属38种之多。包括有:翼手目之鼠耳蝠;兔形目之鼠兔;啮齿目之灰仓鼠、变异仓鼠、黑鼠、上头四鼠、方氏鼢鼠;食肉目之沙狐、狼、豺、南鼬、狗獾、水獭、中华貉、中华猫、虎、猞猁、洞熊、棕熊、斑鬣狗、猎豹;长鼻目之猛犸象;奇蹄目之野马、三门马、披毛犀、梅氐犀;偶蹄目之青羊、普氐羚羊、粗角羚羊、野牛、水牛、北京香麝、斑鹿、加拿大马鹿、河套大角鹿、东北麅、麂、野猪。
二是石制品。其出土的数量巨大,有近万件之多。除少数制品采用闪长岩石、石英岩和玉石制作外,其余制品几乎全部采用脉石英石或岩块做原料。而这些原料在洞前的河床中即可找到。这些石制品主要包括:有用锤击和砸击的方法打制而成的石核和石片;有用脉石英石、闪长岩石打制成的单刃、双刃、圆刃、姆指盖状和吻状等刮削器;有用脉石英石、石英岩打制成的各种尖状器;有用交互法打制成的钻具;有用错向打击法打制成的雕刻器;有用交互法打制成的砍斫器;有用交互法打制成的石手斧;还有用一般脉石英砾石打制成的多面体石球。
在这些发现的石器中,有一件石器尤为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用岫岩玉(矿物学上称为“透闪粒岩”)做原料的石制品。正是这件石器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以往考古学界对“玉石文化”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认知,从而将人类利用岫岩玉的历史一下子提高到了距今3万~2万年,这无疑给“玉石文化”涂抹上了一层极其绚丽的色彩。
三是骨角制品。有鱼叉一件。鱼叉是选用偶蹄类炮骨制成的双排倒钩鱼叉,这是在国内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的首次发现。有标枪头一件。标枪选用动物肢骨制成,整个器身都经过细致的研磨。有骨针三件。其中有两枚骨针用象牙门齿作原料,这类遗物在国内同类型遗址中十分罕见。还有装饰品,其中包括四件钻孔牙齿和一件穿孔蚌壳。
根据同位素年代测定,小孤山遗址的晚更新世堆积第一层的年龄约为距今8万年,第二层的年龄从距今5.6万年~3万年,第三层的年龄距今3万年~2万年,第四层的年龄从距今1.7万年左右。由此表明,小孤山旧石器文化是一个以旧石器中期为主并延续至旧石器晚期的文化。
面对着这众多的遗物,一幅幅古人类生活的画面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远古的小孤山,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这里山林繁茂,水草丰盈,早已是各种动物的乐园和天堂。
早在8~1万年前,一群远古的人类来到这里,他们发现了河岸的那个山洞,并在那里居住了下来。
为了与各种凶猛的野兽争夺生存的空间,他们学会了制作武器,于是便从洞前的河里取来各种各样的石块,敲击和打磨出了各种石刀和石斧,由此他们学会了狩猎;此时,他们也已经学会了用火,已经学会了如何将猎物烤熟以后再去食用;于是,此时的他们也学会了利用废弃的动物骨骼制作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他们的手里终于又有了骨制的鱼叉和骨针;于是他们又学会了用鱼叉去捕鱼,用骨针去缝制衣服;当他们的身上终于穿起了由兽皮或者鱼皮或者是树皮缝制的衣服后,他们的心灵深处终于萌生出了美的意识和美的追求,于是他们的脖子上、手上或者腰上,终于有了如项链、手链或者是腰带挂件之类的装饰物,他们已经开始极其强烈地渴望将自己身上的美展示给自己的同类,尤其是同类中的异性;正是这种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创造潜力,终于有一天,他们学会了制作陶器,在他们的洞穴中终于又有了他们自已制造的陶罐、陶釜和陶碗;有了这些,那些猎物不仅可以用来烤着吃,而且终于可以用来煮着吃了……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周而复始地日出和日落中完成的。他们似乎从来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然也更无从感觉到这种变化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这种变化的过程实在过于漫长而遥远。以至漫长而遥远到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至漫长而遥远到连他们自己也早已不知道他们这些人类究竟是从哪里来,他们是怎样让自己的脚步走进了人类的晚更新世时代。而且他们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但他们却是我们真真切切的祖先,是在我们的心中早已升华为仙和神的祖先。
小孤山仙人洞遗址和小孤山人,正是海城历史与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