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 > 临溟文化 > > 正文

【澄洲往事】孤山仙人洞——寻访八万年前的海

远古灵光:古之海城,唐属青州北域;虞属营州北域;至夏,禹复九州,省幽、并、营三州,本境复属青州;至夏商仍唐制,属青州北域;至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本境属朝鲜。

【远古灵光】孤山仙人洞——寻访八万年前的海城小孤山人

追寻海城远古文明的足迹,首先应该去寻访海城小孤山人。

小孤山遗址,亦称仙人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遗址位于海城市东南45公里处的海城市孤山镇境内。遗址为一天然洞穴,因其地处小孤山村故名为小孤山遗址;又因其洞俗称仙人洞,亦名为仙人洞遗址。洞东南为青云山,西北为翠云山,对面即为小孤山。一条长长的清清的海城河从洞前缓缓流过。

据《岫岩县志》载:“在城西北七区蟒沟村之南山,与海界小孤山堡,隔河相对。山之西麓有洞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较闳敞,横瓦石墙。洞外有药王庙,洞内黑暗无底,土人有欲穷其境者,数人结队,笼烛而入。初进颇宽阔,掉背游行,绰有余地。但见石乳所结,万象罗目。再进则稍隘,越此又复宽阔。约行数里抵一河,水流汹涌,人莫敢渡。唯见对岸石门有光射入,洞内时有恶风鼓荡,如振雷霆,人皆相戒,不敢复入。每闻风声必有蝙蝠往来口洞,其大倍常。庙祝时一见之。其北有洞,差小,内供佛像,前有池,足供庙祝之饮。洞上横嵌一石,题曰‘玊洞’。”
【澄洲往事】孤山仙人洞——寻访八万年前的海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知道曾经有人在这个小小洞穴中生活过,而且只知道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离我们很久远很久远,早已久远得成了我们后人心中的仙和神。于是,人们每逢遇病遇灾遇难遇困之时,便去洞前跪拜祈祷,久而久之,洞前便有了“药王庙”和“四亲宫”,自此洞前香火更盛。据数年前发现的《重修四亲宫碑》记载,此宫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便先后重修了四次。然而,无论香火如何鼎盛,人们都无法从那缭绕的香烟中觅见到仙与神的一丝真容。直到1975年的那场地震。

正是发生于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区的那场7.3级地震,在给孤山人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将仙人洞旁的一块巨石震落,从而让一个已经隐藏在巨石之下上万年的洞穴裸露了出来。

于是,一支地质考察队率先走进了这个洞穴。于是,当一块古生物的化石,当一块石器和陶器的残片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才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些仙和神,其实正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祖先:我们小孤山人的祖先,我们海城人的祖先,我们人类的祖先。

1980年,鞍山市文物普查队对仙人洞遗址进行初次考察,在洞内捡拾到了古生物化石、打制石器、骨器、陶片等物。

翌年10月25日,辽宁省博物馆、鞍山市文物站、海城县文化局共同组成“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16天的试掘。

试掘测定,在海城河右岸,并列着三个由断层面构成的三角山端,洞位于中间的三角山端的坡角,是一个形态保存完好的洞穴。洞宽5.8米,洞深19米,洞后与落水洞相连。洞室面积约90平方米。洞顶有两个穹窿,最高的一个高出洞内堆积物顶面4.8米。洞内堆积最厚处在6米以上。堆积物顶面由洞口向洞内,由东壁向西壁倾斜。洞口处堆积物顶面高出洞前海城河河床(海拔150米)6.4米。洞的底板东高西低,由洞后部向洞口微倾,比后部两侧底板高出1.71米。

试掘中,在洞内靠东壁开3个4平方米探方,掘出古生物化石19种,出土石器300余件,并发现灰坑和炭屑。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采纳贾兰坡教授的建议,组织省、市、县及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发掘自6月13日开始,历时48天,对350立方米堆积物(约占洞内堆积物的70%)进行筛检。在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人类单个牙齿5颗,幼小股骨残片1段;石制品约1万件;骨角制品6件;穿孔兽牙等装饰品7件;大批动物化石和一些灰烬。在全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人和动物的骨骼、陶片、磨制石器、古钱币等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