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 > 国学历史 > > 正文

古塔遗风(上)

古塔遗风(上)

在风景秀丽的析木镇、接文镇的群山之间,矗立着大小不一、风格统一的三座古塔,因其外观色泽的差异,分别被人们命名为金塔、银塔、铁塔。三座古塔置身于山水之间,默默守护着历史的记忆,作为曾经兴旺一时的民族的历史遗存,成为黑土地上一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据文物专家介绍,海城三塔始建的确切年代虽无法考证,但就其整体形制、技艺手法、建筑风格以及塔座砖雕人像的契丹等少数民族装束等特征,三塔可以被认定为辽、金时代的建筑。

三塔中的金塔位于析木镇羊角峪村的西山坡上,每当清晨与傍晚的阳光斜照到塔上,塔身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金塔”的名字由之而来。金塔是三塔中建筑规模最为宏伟壮观、建筑技艺最为突出的一处古塔,也是相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塔,虽然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不失绝世的傲骨遗风。

金塔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砖塔,地面高度约31.5米,塔坐东偏北2度,占地约166平方米。整个塔体由塔基、塔座、塔刹组成。塔基采用直砌砖建成,向上迭涩内收18层青砖,各面均雕有六朵如意纹饰,雕刻别致,匠心独运。塔座设计美观大方,为两层须弥座,每边长约4.1米。第二层须弥座上施两层重瓣莲以承塔身。下层壶门内,置乐舞、人物砖雕,或抚琴、或吹箫,形态生动,造型曼妙。上层每面中央雕半身海狮,面貌凶猛,形态逼真,各角雕有转角力士一个。各面雕复瓣莲花,八角有仿木砖砌圆柱,上配七铺作柱头斗拱。塔座每面各有一个拱龛,龛内曾经雕有坐佛一尊,如今已经遗失。拱龛两旁立有胁侍,胁待披戴璎珞,脚踏莲花,栩栩如生,但如今头部已经不存。龛顶上雕有小宝盖,龛门上方雕有四垂大宝盖,宝盖上有两个飞天,飞天雕饰形体秀美,体态轻盈妙曼。全部砖雕造型人物姿态优美,动物神态生动,各种图案布局合理,构思和谐。塔刹共13层,逐层迭收,最底层边长约4.5米,最高层边长约2.1米,各层各角均建有飞檐,精巧而别致,望之美不胜收。

1963年9月,海城析木镇金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2年开始,我市文管部门对金塔建立了由市、镇负责的文物保护机构,并由专人现场保护。由于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遭遇,金塔有所损坏,本世纪初期,辽宁省和鞍山市两级文物部门对金塔进行了维修,而缺失的砖雕佛像等,由于没有相关设计与建设资料,已经无法修复重置。

据介绍,金塔所在的山梁,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位朝廷派出的钦差出关暗访,体察这里的风土民情。一天,钦差夜宿析木城,鼓打三更的时候,他静夜难眠,索性走到庭院中,仰观天相,突然发现城北十里之遥有灵光闪现。等到天明的时候,钦差再才来到这里一看,发现这里环山面水,草木葱茏,景色优美,气势不凡,隐隐有王者气象。按照当时的风水堪舆学说,钦差当即上表奏报,朝廷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宝塔,以镇压住这里的王气。宝塔落成后,又在塔旁修了一座大寺院,供僧人居住,承接香火,护佑宝塔。如今,寺庙遗址已经湮灭不见。

据海城县志记载,金塔下原有一座金塔寺,又名金塔大禅宝林寺,修建于辽代,明万历初年即1601年重修。寺内原有万历年间的碑刻两座,记载其重修经过。金塔寺曾建有大殿两层,前殿三楹,后殿五楹,配房三楹,周围有山墙和山门,大殿内供奉有泥塑佛像。

历史上的金塔寺远近闻名,寺内塑有诸佛宝相,有数位僧人长住,一度人流不息,香火鼎盛。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破四旧的形势下,金塔寺的建筑全部被毁,金塔也受到波及,被严重损坏,原有的刹杆、宝珠、相轮均已无存,塔顶、塔檐、浮雕也残缺不全。如今唯有塔体伫立于山坡之上,坐看河水长流、季节转换,见证和记录着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析木金塔是东北地区辽代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辽宁地区现存辽塔中从雕塑艺术、时代风格到建筑技术与规模都较为突出的砖结构古建筑遗存之一,是辽宁省最重要的辽塔之一,对研究辽宁地区辽代的历史以及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等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