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 > 临溟文化 >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海城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董连山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描述的是一种古老的光影艺术——皮影戏。3月18日,海城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董连山用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搭起方寸舞台,在以他为首的五人戏班的巧手操控下,伴着高亢的唱腔,几张皮影上下翻飞,一台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绎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今年76岁的董连山,有着整整一个甲子的皮影人生。他出生在马风镇王官村,从记事起,家里的桌子上就时常摆满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皮影,父亲和叔叔们也经常会在家中制作皮影、讨论剧本……“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受父辈影响,董连山成了小小皮影戏迷,只要有表演,他每场必到。15岁的时候,他拜师学艺,历经两年,便独自演出。董连山制作皮影手艺精湛,他的皮影人物造型逼真,表演技巧高妙,吸引很多观众追着剧团走。
据介绍,海城皮影戏约形成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一百多年以来,海城皮影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但发展成为皮影戏最活跃、戏班最多、艺术最精湛地区,而且以其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海城皮影戏多取材于历史题材,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表演形象生动、唱腔配乐优美动听,曾在海城及周边地区盛行一时。海城皮影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伴奏乐器有四胡、板胡、三弦和打击乐器。演出的剧本称“影卷”,每部影卷有六至十本左右,每场可演唱一本,演唱方法近于京剧的唱法,全由男演员用小嗓演唱戏文。在海城地区现存和演出的传统影卷仅存有《大金牌》(周朝)、《罗通扫北》(唐朝)、《穆桂英挂帅》等二十几部。它的曲调几经演绎,几代艺人在发展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风格,与唐山皮影调、陕西秦腔、山西晋剧演绎融合在一起,掺进辽南自己的风格,或清亮高亢,或婉转动人,是深受本地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海城皮影戏还在保留、传承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6年5月20日,皮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连山和海城的皮影爱好者们深受鼓舞,他们积极整理皮影文字、皮影影像等资料并进行申报,2006年6月3日,海城皮影戏被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连山被确定为海城皮影戏省级传承人。2007年,董连山成立皮影戏剧团,他开始走访本地皮影戏老艺人,挖掘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2009年7月,复排剧目《血水河》获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皮影戏汇演三等奖,2014年12月参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展演并获银奖。近年新编儿童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展演时,受到了中小学生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谈到皮影戏今后的发展,董连山信心十足,他说:“这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给予了民间艺人精神和物质上极大的支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有生之年,尽力将海城皮影戏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